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影像表现.方法:2014年7月—2020年10月收集我院25例肝脏NET的影像图像,分析影像特征.结果:肝脏NET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慢出,G2期病灶大于3 cm时中心多可见坏死,G3期均坏死明显.结论:肝NET有特异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肾脏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明确病理分级的90例ccRCC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63例)及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球囊导管阻断肝动脉高热灌注生理盐水行肝段热凝固CT表现。方法实验猪6头,选用球囊导管阻断肝段动脉血流进行热灌注,导管流出温度设置50~60℃之间。热灌注结束后即刻、14天,行肝动脉DSA检查和肝脏螺旋CT扫描,14天将实验猪全部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热灌注后14天,6头实验猪均存活。DSA检查见靶段动脉闭塞,肝组织热灌注区显示充盈缺损。肝脏热灌注区CT影像学表现:热灌注结束后即刻,热灌注区显示大片状低密度改变,无明显强化,边缘显示模糊;热灌注后14天,CT平扫示肝脏热灌注区呈典型楔形低密度改变;CT增强示热灌注区显示"三环征",由内向外分为低密度无增强区、边缘强化带和移行区透明带。病理上取得6个热凝固灶,CT上低密度无增强区、边缘强化带和移行区透明带分别代表病理的凝固性坏死区、炎性充血带和纤维化带。结论增强CT能准确反映经动脉导管肝段介入性热毁损的病理改变,DS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DWI)可用于评估腹部肿瘤组织的坏死和肿瘤血管的生成,对于腹部(肝脏、胰腺、肾脏、生殖系统等)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理分级的预测、治疗疗效和副反应评估以及对病人预后的预测和治疗方案的优化都有显著意义。就IVIM 的概念、各技术参数的意义及其在腹部肿瘤诊治及疗效 预测中的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7例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岁,有临床症状者2例(28.6%).镜下肿瘤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囊壁衬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胞质透明并富含糖原.上皮细胞核小而圆,居中,无核仁,无核分裂象.部分囊腔之间可见粗大的纤维组织分隔.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CK7、CK8、CK19、CK/LMW、EMA(+);CEA、CD31、CD34、D2-40、Syn、CgA、Calretinin、Vim(一).结论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老年女性好发,预后好,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7.
卫英  阮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4):593-595,610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特点.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13例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中男性10例,女性3例.5例不典型类癌,1例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未明确分型;1例伴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改变;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表现为较大肿块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甲状腺癌( STC)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直径在1.0~2.0cm 的STC的CT表现。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7~74岁,中位年龄46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 密度及强化形式等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病灶单发43例,双发5例,多发2例,共59个病灶;16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例合并甲状腺腺瘤;2)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8个,不规则形41个;边缘光整者13个,边缘不光整者46个,45个病灶出现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14个病灶甲状腺轮廓连线完整,均未见明显周围软组织及重要器官侵犯;3) 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44个,等密度15个,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出血或囊变区;32个病灶内见钙化,以细颗粒状钙化多见(23/32,71.9%),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53个,轻度强化6个;4)15例(15/50,30%)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呈实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明显强化;6例淋巴结内可见细颗粒状钙化。结论边缘不光整、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细颗粒状钙化、明显强化的甲状腺实性结节灶及伴有细颗粒状钙化、实性或囊实性、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STC的诊断。 CT检查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累及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液胃癌(MGC)及非黏液胃癌(NGC)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及CT征象。方法:分析我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黏液胃癌病人的CT资料,同时将从520例非黏液胃癌中按年龄、性别配对的38例作为对照组,重点分析两组病例淋巴结大小及阳性转移率的异同,采用χ^2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习文献并讨论MGC的术前CT诊断价值。结果:MGC组淋巴结检出数量及阳性率均较NGC组高,分别是53%、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mm、6—9mm大小淋巴结的阳性转移率:MGC与NGC两组分别为29%、57%与11%、32%,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mm淋巴结检出率及阳性转移率MGC亦较NGC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肿瘤体积MGC较NGC大;CT增强MGC以内层明显强化,中外层以低密度为主,NGC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10mm的淋巴结MGC较NGC更易发生阳性转移,对术前趋向于MGC的淋巴结观察要十分仔细,不能忽略≤10mm的淋巴结阳性转移率。肿瘤大小、大体病理类型、强化方式等CT征象有助于MGC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正常组织分次照射基于肺纤维化影像学改变的全肺平均剂量-效应模型,定量分析分割照射相比单次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及耐受剂量关系。方法 采用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组进行X射线全肺野照射,分别给予梯度剂量0、2.0 Gy×5次、4.0 Gy×5次、6.0 Gy×5次、7.0 Gy×5次、8.5 Gy×5次。照射后24周行CT扫描成像,CT图像三维重建后经三维分割算法获得肺部平均密度与肺部体积值,并分别据此进行Boltzmann模型放射生物学建模。结果 照射后24周CT图像三维重建冠状位图像提示剂量依赖的肺部影像学改变。同一时间点肺组织全基因组芯片与组织病理学研究均提示与影像学改变高度吻合。经放射生物学建模,分次照射诱导肺密度改变的全肺平均剂量(Dmean)中位剂量为(30.80±0.80)Gy(校正R2=0.97);引起肺体积减小的中位剂量为(31.31±7.07)Gy(校正R2=0.92)。基于影像学参数的剂量-效应曲线提示,肺组织对分次照射的耐受性相比单次照射显著提高。结论 纤维化进展过程中,肺密度与肺体积改变对X射线的依赖性不仅取决于总剂量大小,也与分割次数、分次剂量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